91夜色精品国产

EN
首页
首页 / 琼台要闻 / 正文

黎母山下推普行 青春聚力传红音——91夜色精品国产学子社会实践纪实

发布时间:2025-07-23 来源: 点击数:

七月盛夏,骄阳似火。“蔚蓝师语·弘扬红色文化”琼中支教团踏着热浪奔赴黎母山地区,以推广普通话为纽带,将红色文化传承与民族文化弘扬融入教育实践,在群山环抱的村寨间,写下教育帮扶与文化赋能的双重答卷。从筹备时的反复打磨到实践中的步步深耕,支教团成员用脚步丈量责任,以真心传递温度,让普通话成为沟通的“金钥匙”,让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在山间绽放光彩。

“推普+红色文化”课堂 让红色基因浸润童心

“琼崖纵队在热带雨林里与敌人周旋,靠的是信念;红色娘子军扛枪作战,为的是家乡……”支教团打造的特色课堂上,支教老师蒋文丽用标准普通话讲述的革命故事,让孩子们仿佛穿越到战火纷飞的年代。这是独属于黎母山的“推普+红色文化”课堂,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载体。支教老师们带着孩子们诵读《七律·长征》,从纠正“岷山”的发音到解读“不怕远征难”的豪情,让普通话成为体会革命精神的“传声筒”;开展“我心中的英雄”主题分享,起初低头摆弄衣角的孩子,在鼓励下慢慢抬头,从“他很勇敢”到“琼崖纵队战士用生命守护家乡”,表达越来越流畅,眼神越来越亮;红色文化推普手册配上多媒体动画,“红色故事趣味阅读”让孩子们在听音频、看图画中,边学普通话边懂红色历史——当“红军不怕远征难”的诵读声回荡在教室,红色的种子已悄悄落在心间。

文化宣讲串起乡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

“黎锦的线从棉花来,天然染料让它不褪色……”小学课堂里,支教老师马书诣指着黎锦纺织的图片,边做织布动作边教孩子们念口诀。这是队员们化身“文化讲解员”的日常,他们把黎锦的纹样、苗寨的传说变成普通话课的素材,让孩子们在学表达中爱上家乡文化。讲黎锦时,马书诣模仿纺线动作问:“这些漂亮的大力神、甘工鸟图案,是怎么‘长’出来的?”随后笑着解释:“叔叔阿姨像玩线的游戏,整经、提综、引纬,一步步就织出来啦!”孩子们跟着念顺口溜记工序,玩“找朋友”游戏时,用普通话抢答“纹样像星星”“像波浪”,黎锦的智慧就这样住进心里。最后问谁想当“文化小使者”,一只只小手举得老高:“我要用普通话讲黎锦的故事!”——每一堂课都像一扇窗,让家乡文化借着普通话,变成孩子们眼里的光。

实地调研精准画像 锚定推普靶向坐标

支教的课堂之外,队员们的身影穿梭在黎母山的村落间。错落的民居里、广袤的田埂上、热闹的公共活动区,都成了调研的“现场”。他们以问卷为纲,设计贴合山区生活的题目,从日常交流到政策理解,全面摸排村民的普通话使用场景;以面对面访谈为目,围坐灶台边、地头旁,耐心倾听老年村民“方言夹普通话”的表达难点,记录外出务工青壮年“想用普通话闯世界”的迫切需求。“阿婆说打电话给城里孙儿总怕讲不清,大叔盼着学好普通话能多接些外地活儿。”这些带着泥土气的真实反馈,让推普工作跳出“泛泛而教”的误区,牢牢锚定“实用为先、实效为本”的方向,为后续行动找准了精准坐标。

多维行动破壁搭桥 让普通话成为“生活工具”

推普不是单向的“灌输”,而是贴心的“赋能”。支教团成员走家串户,将印着拼音标注和日常对话的普通话手册送到村民手中。面对大爷大妈,先用方言拉近距离:“阿公阿婆,学好普通话,跟城里亲戚打电话就像面对面聊天啦!”再结合“因口音错失务工机会”的真实案例,让村民直观明白:普通话是“走出去”的通行证,更是“融进来”的连心桥。手册上的“你好”“谢谢”“这个多少钱”,在队员们一遍遍示范中变得鲜活;田间地头的“浇水”“施肥”“收成”,成了现学现用的课堂。从“不好意思开口”到“试着说两句”,村民们的每一点进步,都藏着推普行动的温度。

步履不停向山海 红魂语韵共绵长

“在黎母山的每一天,推普既是爬坡过坎的挑战,更是破茧成蝶的成长!”支教团负责人张玉佳擦拭着额角的汗珠,眼神里满是坚定,“这是我第二次踏上这片土地,上回埋下的种子,这回来要让它生根发芽 —— 我要带着队员们,让普通话真正成为山乡沟通的‘通用语’,让山里人与山外人的对话再无阻碍。”和张玉佳一样,支教团成员们相信,每一次用普通话讲解黎锦的纹样寓意,每一回带领孩子们诵读红色诗词,都是在悄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 ——当语言的隔阂消融,文化的共鸣便会像黎母山的清泉般自然流淌。

“推普不止步,红魂永相传。”这不仅是一句承诺,更是支教团成员刻在心上的信念。他们将继续以语言为桥、以文化为舟,奔赴下一场山海之约——让推普的火种在黎母山的沟壑间燎原,让红色的基因顺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,在琼中大地代代相传,最终汇聚成助力乡村振兴、守护文化根脉的磅礴力量。


(供稿/蔚蓝师语·弘扬红色文化”琼中支教团)